
当“中国芯”“创新药”“智能造”“蓝天梦”“未来车”“数据港”六大硬核产业引擎轰鸣时,一幅以“碳”为笔的绿色画卷正在浦东大地上泼墨成型。它不仅在经济上“硬核”,更在发展中跳动着一颗强大的“绿芯”。
以“未来车”为例,浦东新区汽车产业产值占据全市八成份额,并同时拉动全市汽车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76%,这份沉甸甸的“碳减答卷”,正是浦东从先行先试到精准赋能全方位革新的生动见证。
破冰碳路,气候投融资精准浇灌新质生产力
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资金是血脉,更是破局关键。浦东率先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,上线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“浦东专版”,构建起“气候投融资项目库”。
项目库依托征信大数据提前筛查风险,并从降碳、减污、增效等多维度为项目精准“画像”,如同为气候友好型项目制作了一份详尽的“体检报告”和“能力证书”,帮助它们更快地匹配到金融活水。目前,项目库已汇集近百个优质项目,预计年碳减排量可达40万吨,带动投资额超百亿元。
更为亮眼的是,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先后推动发布“上海环交所-中金低碳转型投资方法论”“上海碳价格指数”“中证上海环交所绿色转型指数”“全线上‘数据互联’气候投融资项目团贷款”等碳金融产品,创下多个“全国首创”,碳金融产品体系持续完善,项目融资渠道持续拓宽、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,更好地支持浦东新区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,助力浦东新区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核心承载区。
截至2025年年中,24家重点中外资银行在浦东的绿色贷款余额达5462亿元,占其全市总量的41%。绿色债券与资产支持证券蓬勃发展,融资租赁绿色资产余额约2900亿元,占全市85%,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。
碳索开新,创新机制激活产业转型引擎
浦东新区率先开展张江科学城优化环评分类管理改革国家试点,研发实验室等16个行业项目环评豁免,大大加快了研发等企业的落地生产,显著提升环境管理效能。
同时,浦东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,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目标完成率分别达110%、347%、336%和321%。这一成效不仅倒逼高排放项目加快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,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腾出宝贵环境容量,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。
绿色制造体系在浦东生根发芽,累计创建69家绿色工厂、1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4家绿色工业园区,示范数量全市领先。
值得一提的是,浦东打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政策“组合拳”:
——在全市率先出台企业主动消纳市外绿电的扶持政策,从消费端“绿化”能源结构。
——率先开展“隔墙售电”试点,让分布式光伏电就近买卖,实现发电、供电、用电三方共赢。
——发布全国首个面向多业态金融机构的碳排放核算与信息披露指引,为金融业打造“绿色度量衡”的“浦东标准”。
这些“率先”不是孤立的亮点,而是相互衔接的体系,共同构筑起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底座。
碳行先锋,碳中和倡议引领绿色新风尚
浦东的“AI能云控”系统率先将全区公共机构能耗纳入智慧管理;区级能效对标地图让商业企业能耗在手机端一目了然;区级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倡议则从顶层推动全社会践行绿色理念……
这些创新让节能降碳变得可视、可控、可参与,让绿色发展真正融入城市肌理。
碳汇生境,硬实力与软环境交融共生
引领区的内涵,既在发展的厚度,也在民生的温度。在浦东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之间,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空间正被精心编织,融入市民日常。
203座公园星罗棋布,占全市公园总数的五分之一;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.4平方米,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.4倍。秉持“生态基底+循环理念”的发展思路,浦东滨江森林公园(二期)引入高效园林残枝制肥设备,实现绿化废弃物“就地收集、就地处理、就地利用”。这一创新举措,让公园升级为兼具生态价值与实用功能的“循环利用空间”,也为减污降碳探索出崭新路径。
从“一江一河”到“五环成网”,浦东持续将滨水空间治理延伸至更具烟火气的社区腹地。“五环”水脉环环相扣、步步生花,环内总面积约199.4平方公里,覆盖13个街镇,惠及约230万居民。
从制度创新的“软环境”到产业升级的“硬实力”,从金融赋能的“活水”到城市空间的“碳汇”,浦东系统性的“碳索”之路,生动诠释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,将双碳目标从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具体的城市实践,为全球城市的绿色转型,开拓出一条可感可行的浦东道路。
大牛时代配资-股票杠杆10倍-央企配资流程详解最简单-广东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